熱門文章
哪一種運動才能真正對抗肌少症?
發表時間:2021-02-13

Photo by Sriyoga....

想做斜槓青年,先拿回人生選擇權
發表時間:2018-06-22

自從《紐約時報》專欄作家瑪希....

保持與他人的疏離,是種對人際連結渴望的保護色

發表時間:2020-12-31 點閱:1650
Responsive image

 

Photo by Ismail Hamzah on Unsplash

 

需要溫暖卻不敢承諾,矛盾的人際關係

 

我曾經陪伴過許多內心孤寂的人,探討他們的人際處境及在關係中進退維谷的衝突。怕自己拒絕了,關係就消失;但也害怕承諾了,關係就進入到脫離不了,又痛苦得要死的處境。

 

他們確實需要溫暖,但若是別人給的溫暖太熱情,他們反而會因此感到被灼傷,而驚嚇不已。但是別人冷淡,卻也是令他們害怕的,別人的疏離和漠視,會讓他們非常不安,害怕自己彷彿根本不存在。

 

他們希望有存在感,又不希望別人給他強烈的存在感(注目)。是的,正是這麼為難,也那麼矛盾。你可以說他們有意和別人保持距離,但他們又不是很接受自己被別人隔離。

 

孤寂的人心中一直有個心願或稱之為渴望,那就是有一個完美理想的陪伴者完全知道什麼時候該出現,什麼時候該消失。這個完美理想的陪伴者,能帶給他所需要的情感支持和關愛,但不需要他相對付出什麼,或不需要他去承擔什麼。他可以感受甚至享受被陪伴和被支持的溫馨,但不需要因此被另一個人的情緒或需求壓迫。

 

請靠近我,但我不須付出

 

若是說孤寂者的內心缺乏什麼,那麼我會說,他們往往缺乏調節情緒的能力,也缺少和他人進行有意義互動的能力。這可能來自孤寂者的童年,內心是閉鎖和退縮的,他們因此對世界沒有太多接觸,也無從了解。他們處在自己內心的角落,雖然也孤單寂寞,但他們想的是:「有誰可以進來靠近我、陪伴我」,而不是:「我要跨出去認識別人、認識世界」。

 

如果有人確實往他身旁靠近,更多一步地走向他,以積極且主動的方式接近他,那麼他會被這個人吸引,覺得自己被這個人看見了,這個人可能就是願意愛他的人。一旦他們建立了關係,開始有了互動,那麼孤寂的人希望對方能順應自己的步調,照著自己的期待行事,不要有太多突兀的計畫和行為,否則會讓他困擾,也會覺得心中的秩序被破壞了。

 

最主要是,孤寂的人無法處理人際關係中的「不相容」。

 

離棄關係才能維持我的存在感

 

我們最原始要處理不相容的問題,大約是在兩歲之後,這時漸漸有了自我意志,會開始知道自己想要什麼、要往哪裡去、想要玩什麼。在兩歲之前,我們大多還是在十分依賴的處境上,因此無意識地接受安排,被置放在哪裡就在哪裡,被餵了什麼就吃下什麼,雖然可能還是會有喜歡及不喜歡、接受及不接受,但相較於兩歲之後,前兩年時期還是被主要照顧者單方面安排及給予的狀態較多。

 

兩歲之後,我們會有自己的主張,自己的想要和不想要,特別是三歲的「自我」第一次小革命,這時候最會反應的語句就是「不要」。我們以「不要」在向主要照顧者宣告「我」的存在,我有想法、意見、感受和意願。

 

也因著如此發展,我們開始和主要照顧者(最主要的還是母親)形成了「不相容」,像是意見相左、行動不一、需求不同。這對任何孩子來說,都是一種打擊和挫折,這表示我可能無法影響母親,而我若要持續和母親相容,不要感受到差異而覺得關係斷裂了,還是能和母親緊密相連,那麼最好的方式,就是聽話、乖巧和順應。

 

但有些孩子權力慾是強烈旺盛的,他不服輸、不示弱,當他感受到和主要照顧者的不相容時,他尖叫、耍賴、翻滾,讓主要照顧者無法招架,以此來取得勝利及贏得掌控的局面。

 

乖巧聽話的順應型孩子,會在成長過程的人際關係中,發展成配合、跟從和討好,以利在關係中不會被離棄。若是運用能量氣勢取得關係掌控的孩子,則可能成為霸權者或是支配及控制者,無論是示弱或是要強的孩子,都可以獲得支配權力。

 

但還有另一種孩子,他們發現和主要照顧者不相容之後,就開始躱、迴避、隱藏自己。既不更淸楚地展現自己,也不在關係中消融自己。他們要維持「我」的存在感,但選擇的方式是離棄關係、遠離關係,因而造成孤寂的狀態。

 

害怕衝突因而選擇退縮

 

我們可以這麼說,孤寂的人他們害怕衝突,因為衝突很麻煩,也很費力。和另一個人不相容已經讓他們挫折和失望了,若還要進行來來回回的衝擊和拉扯,他們一想到就退縮了,好像能量瞬間消失一樣。

 

當關係不相容時,他們寧可固執地選擇自我,也不想去妥協、配合和順應。若你說他們選擇自我了,應該就不會難過和傷心了吧?喔,不是的,他們會難過和傷心,但更多的是落寞和無奈,覺得根本無力抗拒這種沮喪的結果。畢竟,對他們來說,與其被控制而失去自我,那就寧可不要有關係吧!當然這也顯示他們的自我何其弱小,他們太害怕被吞噬或被控制,與其給對方傷害自己的機會,寧可不要出現任何可能會發生不幸的機會。

 

►本文摘錄自《療癒孤寂:30堂課學會接住自己, 建立內在安全感, 成為能與他人連結的完整自我